两三年内,默默无闻的中小企业产值可以由几百万元实现亿元的“蝶变”。在南湖区,这种梦幻般的例子并非神话。
沿着企业和孵化中心共同成长的“创业走廊”,截至去年,南湖区4个孵化中心已磁吸400多家科技中小企业,其中一批“种子”企业率先破土成长进入丰收期,成为全区新兴产业的“领头羊”,有力地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在各地经济均不同程度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去年嘉兴科技城规上工业销售产值实现了56.2%的高增长,利税增幅达27.7%。而这种增长并非仅限去年,这几年,科技城的销售产值一直保持了50%左右的快速增长。那么,强劲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哪里呢?科技城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卜京伟的答案是:一批高成长性科技中小企业的培育。
卜京伟介绍,与不少园区以招商为主不同,嘉兴科技城自成立以来,就以培育和孵化为主要使命,注重对初创型企业的培养,并给予他们最大的支持。作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南湖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先后与乌克兰、俄罗斯、韩国等有关院所合作共建了一批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同时积极引进金融投资、担保公司,为产业化前景好的创业项目提供科技金融支撑。通过创投公司、技术中介、投资基金及国际技术转移机构的引进,有力地助推了初创科技企业快速成长。
良好的创业环境,为留学归国人员和科技人才营造了良好的创业和发展氛围。紧盯软件信息、集成电路、新材料和新能源三大方向,这几年科技城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南湖科创中心内企业共已引进博士72名、硕士110名,其中海归46名,不少科研人员携带的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如伍鹏博士创办的华嶺机电公司吸引了风投的密集关注,其本人也入选了国家“千人计划”;日本广岛大学博士陈秋荣等人创办的公司,以高性能镁合金型材和薄板材作为核心产品,拥有国内首创、国际领先水平。
为打造吸引科研人员创业的“高地”,这几年来,南湖区不断加强科技孵化器和研发中心的建设。据区科技局统计,目前全区已有国家级孵化器1家、省级孵化器2家、市级孵化器4家,科技孵化器面积达3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28家,“毕业”企业84家。
一颗颗蕴含希望的“种子”,在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成长,并慢慢汇聚成一片生机勃勃的森林。2006年,南湖区通讯电子产业产值仅7亿元,而去年达到了78.96亿元,预计明年将超百亿元。其中,闻泰等企业功不可没。连续3年,闻泰通讯产值实现了10.28亿元、17.5亿元到25.53亿元的跳跃发展,5年间实现了从成长型科技企业到南湖区通讯电子产业领军型企业的转变。同时破“壳”而出的还有斯达、德景电子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为全区通讯电子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直接推动了南湖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去年,南湖区32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现产值200.3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0.4%。前几年还仅个位数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这几年数量已激增至41家,全区申请发明专利、授权数连续4年名列全市第一。 |